導入AI的五項組織挑戰 - 像管理傳統IT專案一樣管理AI

本文延續之前康斯坦丁·霍普夫博士等人的研究,該研究談及了〈人工智慧的組織導入:工藝與機械工作〉(Organizational Implementation of AI: Craft and Mechanical Work)中提出的五項組織挑戰。本文專注於這些挑戰中的第二項,即「將AI專案視為傳統IT專案進行管理」。

霍普夫博士等人的研究指出,管理階層傾向將AI專案當作傳統IT專案來看待,主要關注於在預算範圍內按時完成交付成果,並遵循傳統線性和規劃導向的專案管理方法「瀑布式流程模型」(Waterfall Model)(如圖1所示)。

圖1 瀑布式流程模型

然而,AI專案通常具有更強的探索性和迭代性。這些專案需要不斷提出問題、確定正確問題、蒐集並提取適當的數據、進行實驗,以獲取新知或支援決策等。此外,由於數據具有不斷變化、可編輯和可解釋等特性,使得AI專案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和範圍的變化。

這種探索性的過程符合工藝觀點。在AI專案中,釐清問題和假設似乎是最關鍵的階段。研究中一位受訪的國際銀行經理人指出:「我認為最重要也是最具挑戰性的事,就是精確地定義業務所面臨的問題,以及期望的結果……如果你沒有非常清晰地定義預期結果,你可能會走入完全錯誤的方向。」

由於AI專案的高度迭代和協作性質,許多公司選擇採用敏捷(Agile)(如圖2所示)開發框架(例如Scrum)來管理資料科學家的工作。這種敏捷專案管理方法具有靈活性,因為它們能夠考慮到迭代和實驗開發,或者在專案執行期間,根據新的使用者需求調整專案範疇。

圖2 敏捷式專案管理

然而,霍普夫博士等人在研究中提及,管理者對這種敏捷方法可能存在誤解。他們誤以為在專案結束時,應該能夠交付一個穩定的軟體產品給客戶。然而,在資料科學專案中,這種情況相對少見,尤其是在早期階段。

這種對專案管理的錯誤認知,可能導致員工生產力和滿意度下降,最終影響業務價值,因為專案成果可能缺乏應有的創新性。

為了克服這些挑戰,霍普夫博士等人提出了以下策略:

首先,資料科學家應該對管理者和業務合作夥伴進行培訓,解釋機器學習模型的運作方式,或者指導他們如何解釋結果。

其次,進一步提供基礎AI和機器學習課程給管理階層和專案經理。這不是為了讓他們自己創建機器學習模型,而是為了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AI專案開發與傳統軟體開發的區別。這些培訓內容應該包括機器學習的工作原理、評估機器學習模型品質的能力,以及AI專案中常見的陷阱。

最後,設定適當的關鍵績效指標(KPI)。成功的AI專案不僅僅在系統上線時結束,而是當系統能協助企業利用它做出數據驅動的決策。

羅凱揚(台科大企管博士)、黃揚博(政大企管碩士、識商創辦人)

資料來源:Hopf, K., Müller, O., Shollo, A., & Thiess, T. (2023). Organizational Implementation of AI: Craft and Mechanical Work.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, 66(1), 23–47. https://doi-org.ezproxy.lib.ntust.edu.tw/10.1177/00081256231197445

更多商普好文推薦

回到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