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銷的「量化研究」、「質化研究」與「神經研究」

神經行銷學(Neuromarketing)這門學問的出現,主要是有學者認為,傳統量化或質化的研究方法,並無法真正理解消費者想法與行為為何會「不一致」。近年,隨著醫學「核磁共振造影(MRI)」技術的問市,讓人們有機會能掃描個人的大腦,採用自然科學的工具與方法,協助行銷研究者找出問題真正的解答。

在《買我!從大腦科學看花錢購物的真相與假象(Buyology:Truth and Lies About Why We Buy)》一書中,提到一個反菸研究的案例。大家都知道抽菸有害健康,但學者研究發現,菸盒上的反菸標語,竟然會讓人更渴望抽菸。研究者先針對受測者進行問卷的填答,例如︰題目問到「菸盒上的警示語,會影響你嗎?」,受試者幾乎都會填「是」。

如果進一步追問,「你會因此減少抽菸嗎?」,受試者大多也都會填「是」。但真的是這樣嗎?受試者的大腦,是否也真的是這樣想?那可不一定喔!

透過核磁共振造影,研究者發現,菸盒上的警語,反而會刺激吸菸者大腦中的「依核」 (nucleus accumbens),當身體渴望某種東西時,這個區域的特殊神經元組織,會逐漸興奮並開始產生需求,直到這個需求被滿足為止。

這項研究凸顯了傳統研究方法上的一個大問題,當受試者填答時,可能會根據自己的「認知」,而非「事實」來進行填答。

舉例來說︰吸菸者面對「菸盒上的警示語是否會影響自己」時,填答者可能會填寫研究人員想看到的答案,或者認為自己「應該會」而填「會」,而不是以真實的情況來回答。「應該會」填答「會」的原因,可能是自己覺得抽菸不好,或是自己認為自己會是如此,但事實卻未必如此。就有點像是日文中所說的「口嫌體正直」,嘴巴說不要,身體卻很想要,而這正是消費者想法和行為「不一致」的問題所在。

至於「神經行銷學」在行銷管理上的應用,有個著名的案例,那就是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爭霸戰,如圖1所示。

圖1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爭霸戰

美國拜勒大學醫學院(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)的神經科學家雷德·蒙塔古(Read Montague)曾在2002年進行一項實驗。他重建了百事可樂挑戰賽的場景,並召集了一組實驗對象進行測試,同時使用核磁共振造影(MRI)來監控他們的大腦活動。

首先,研究人員請受試者喝不同品牌的可樂(他們並不知道所喝可樂的品牌)。接著研究人員檢視受試者大腦的腹側殼核(ventral putamen)的激發程度,發現在偏愛百事可樂的人中,其大腦腹側殼核(ventral putamen)的活性,是偏愛可口可樂的人的五倍。這代表大部分的人,明顯偏愛百事可樂,而受試者也表示自己喜歡該可樂(這時他們並不知道可樂的品牌)。

後來,蒙塔古重複進行實驗,但這次他直接宣布了可樂的品牌。結果幾乎所有受試者都說他們更喜歡可口可樂。蒙塔古發現,受試者的大腦活動也有所不同。這次受試者大腦的內側前額葉皮質區(medial prefrontal cortex)也受到了刺激。該區域影響高認知能力,代表受試者正以一種更複雜的方式來判斷可口可樂的味道,亦即人們對飲料的品牌、記憶與印象能塑造他們的喜好。然而,更重要的是,百事可樂無法達到同樣的效果。

蒙塔古的神經行銷學研究,等於顯示「產品品牌」已經超越個人味蕾的特殊能力。

神經行銷的另一個重點是,如何在廣告中加入圖像或影像的刺激,例如在廣告中塑造歡樂氣息,促使大腦將它儲存到潛意識中,如此,品牌資訊就可以快速被消費者記起。君不見,可口可樂一直努力地要把過年過節聚餐時,一定要搭配可口可樂,才是真正歡樂的廣告,塞進消費者腦袋裡面。

雖然這個學派強調,神經行銷並不在控制消費者購買行為,而是根據消費者的大腦分析,讓使企業的行銷活動更具精準性。研究人員將消費者的大腦活動拍攝下來,以了解他們如何對待其它廠牌的廣告或產品。讓企業能夠「知己知彼」而「百戰百勝」。

誠如該書作者馬汀.林斯壯(Martin Lindstrom)在書中強調,行銷管理的未來,將是「量化研究」、「質化研究」與「神經研究」三個方向,並駕齊驅(如圖2所示)。

圖2 行銷的量化研究、質化研究、與神經研究

作者:羅凱揚(台科大企管系博士)、蘇宇暉(台科大管研所博士候選人)

繪圖者:彭煖蘋

更多商普好文推薦

問對問題的重要性

問對問題的重要性 企業經常是為了解決消費者的問題而存在,無法替消費者解決問題的企業,是否具有「存在價值」就頗值得討論。不過,有些企業之所以無

閱讀更多 »
回到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