概念型漏斗與數據型漏斗

對於行銷人來說,有幾種耳熟能詳的理論,包括:SWOT、STP、4P;服務品質模型……等。而對於從事網路行銷的人來說,最重要理論莫過於就是「行銷漏斗」(Marketing Funnel)了。

簡單來說,行銷漏斗是一種隨著顧客旅程的進行,消費者人數會呈現逐步遞減的現象。舉例而言,e-mail行銷的漏斗可以分為寄送、送達、開信、連回,而寄送出去的人數最多,送達信箱的數目開始變少(有人會故意或不小心填錯信箱),接著開信的人又會變少,最後點擊信件中連結人的更少。至於網路廣告的漏斗可分為曝光、點擊、填單、成交等,背後人數一樣依序遞減。

行銷漏斗之所以稱為漏斗,就是因為背後人數會依序遞減。而行銷人面對行銷漏斗的挑戰,就是要想辦法提升各階段的轉換率。舉例來說,如何讓看到網路廣告後的人點擊數變多、點擊後的人填單數變多、填單後的人成交數變多等。

至於行銷漏斗背後的階段,可以追溯到1898年的AIDA模型 [1],也可以是2017年行銷大師菲利普.科特勒(Philip Kotler)所提出的5A模型 [2]。這種以AIDA模型呈現的漏斗,我們稱為概念型漏斗(Conceptual Funnel)。

只是,概念型漏斗各階段的轉換率計算並不明確。例如,當消費者對產品有了興趣(Interest)之後,會開始產生慾望(Desire),但這內心想法的轉換率便難以衡量。

因此,實務界在運用行銷漏斗時,為了計算出真實的轉換率,會盡可能透過蒐集量化指標的方式來進行。以e-mail行銷為例,漏斗階段可分成:寄送、送達、開信、連回。每個階段均可產出具體的數據,包括寄送率、送達率、開信率、連回率等。而這種漏斗,我們稱為數據型漏斗(Data Funnel)。如圖1所示。

數據型漏斗
圖1 概念型漏斗與數據型漏斗

概念型漏斗提供漏斗的管理概念,數據型漏斗提供具體的操作方式,兩者相輔相成。而數據型漏斗的出現,也促使學界與業界發展出各接觸點的不同量化指標與工具,讓行銷漏斗的衡量與管理更加容易。


作者:羅凱揚(台科大企管系博士)、鍾皓軒(臺灣行銷研究有限公司創辦人)

[1] AIDA模型為,注意(attention)、興趣(interest)、慾望(desire)、行動(action)。
[2] 5A模型為,認知(aware)、訴求(appeal)、詢問(ask)、行動(act)和倡導(advocate)。

更多商普好文推薦

獲取組織變革的員工認同

獲取組織變革的員工認同 眾所周知,在推動變革的過程中,領導者需要明確傳達變革的目的,不斷與企業內部人員進行有效的溝通,同時以積極正面的態度引

閱讀更多 »
回到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