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統計學看倖存者偏差:英國皇家空軍的歷史轉折
無論您是否曾經看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空戰電影「英烈的歲月(Memphis Belle)」,但大概可以想像一下,一群年輕小夥子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駕著B-17轟炸機,從英國飛越英吉利海峽,深入歐洲內陸去轟炸德國的場面。其中每一次去執行轟炸任務,就是一次又一次年輕人犧牲生命、為國捐軀的畫面。而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轟炸過程的英雄故事,而是幕後的真實情節。
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英國皇家空軍(Royal Air Force)為了抵抗德國戰鬥機與高射炮的攻擊,必須在飛機上裝上比較厚實的鋼板,以減少飛機被擊落的風險。然而,一旦加上厚鋼板,就會帶來幾項問題,一是飛機的酬載馬上變大,必須添加許多燃油才足以完成航程;再則,加了鋼板的重量,也會減少載彈的數量。又因為所加的厚鋼板無法覆蓋所有機身,因此英國皇家空軍便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教授亞伯拉罕‧沃爾德(Abraham Wald)進行分析與評估,應該將厚鋼板裝置在飛機上的哪個地方。
沃爾德教授仔細調查了那些經過轟炸任務後歷劫歸來的飛機,以及機身上面彈孔的位置。大部分的彈孔都位於機翼與機尾,反而在駕駛艙、油箱、發動機的彈孔沒有很多,如圖1所示。
這樣詳實的調查報告,獲得了英國皇家空軍的認同。但在研究成果討論會上,雙方卻形成激烈的辯論。因為英國皇家空軍認為,厚鋼板應該裝置在機翼與機尾上,畢竟這兩個地方面積最大、吸引槍彈來攻的機率也最多。
不過,沃爾德教授卻持完全相反的看法,他認為,轟炸機駕駛座艙與發動機位置的鋼板反而最應該強化,因為那裡的彈孔最少。沃爾德的推論聽起來嚴重違反人類的直覺,為什麼彈孔最少的地方,反而最應該加裝鋼板。那是因為這些部位被擊中的飛機,大部分已經無法返航,早就墜毀在歐洲內陸或海上。
最後,英國皇家空軍同意沃爾德教授的看法,強化了沒有彈孔的地方的鋼板,結果安全返航的飛機大幅增加。而英國皇家空軍同步也動用敵後人員,調查了被擊落在德國的部分機身的殘骸,發現中彈的位置,確實如沃爾德教授所料,大都集中在駕駛艙與發動機的部位。
以上的故事,可以呼應統計學裡「倖存者偏差(Survivorship Bias)」的概念。
亦即資料來源如果僅僅來自於倖存者時(例如上述故事中安全返航的轟炸機),這些資料可能會與真實的狀況有所不同,進而產生偏差。而這種偏差,也將導致推論出各種可能的錯誤結論。
作者:羅凱揚(台科大企管系博士)、蘇宇暉(台科大管研所博士候選人)
繪圖者:張琬旖
更多實戰案例及情境好文推薦
AI 行銷學實作篇故事情境介紹_AI 行銷學分析工具應用實戰
AI 行銷學實作篇故事情境介紹_AI 行銷學分析工具應用實戰 身為行銷副總的 Jasper,踏著輕快的腳步聲,進入了A公司的會議室,同 To
資料操作大判官 - IF判斷式操作(附Python程式碼)
資料操作大判官 - IF 判斷式操作(附 Python 程式碼) 在 Python 裡,流程控制有三大巨頭:if 判斷式、while 迴圈、
Gamma簡報實戰(一):專案匯報/項目提案簡報
Gamma簡報實戰(一):專案匯報/項目提案簡報 一、導言 相信在職場上,更多時候簡報的前身,是一份完整的Word檔,這時我們通常會「複製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