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apter 07 行銷模型

一、如何建構行銷模型

如何建構有效的行銷模型?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教授威廉‧拉澤(William Lazer)早在1962年,就曾在著名的《行銷期刊(Journal of Marketing)》上發表一篇文章〈模型在行銷上的作用(The Role of Models in Marketing)〉[1],提出建構行銷模型的技術與方法。

行銷模型是行銷研究人員將他在日常生活中所認知的行銷概念,逐一轉化為符號、結構或數學方程式等形式,並以合乎邏輯的方法所呈現。拉澤教授首先提到,所有行銷模型都一定有它的假設,而這些假設,有時候會與真實的行銷世界並不完全一致。通常,它們會簡化現有的實際狀況。因此,模型剛開始可能無法準確地描述行銷活動。不過,儘管行銷模型無法百分百反映真實的狀況,但是模型還是能協助我們瞭解真相。

拉澤指出,建構行銷模型的方法有兩種:抽象(Abstraction)和實現(Realization)[2]。

第一種方法是透過「抽象」方式建立模型,簡單來說,即是先將真實世界予以抽象化。研究人員將所認知到真實世界的情況,投射到模型中。舉例來說,模型構建者透過辨識出不同變數之間的關係,來描述所認知的行銷情境,並賦予這些變數之間有著相當簡潔、清晰描述的邏輯關係。之後,再透過所蒐集的資料、實驗或是模擬方式,來量化這些關係,以建立數學模型,如圖1所示。

圖1 建構行銷模型 — 抽象

繪圖者:彭煖蘋

資料來源:Lazer, William, 1962, “The Role of Models in Marketing,” Journal of Marketing , Apr., 1962, Vol. 26, №2 (Apr., 1962), pp. 9–14.

一旦確認數學模型之後,就可以將這個模型應用在「現實世界」,同時不斷透過檢討與回饋,將數學模型加以優化。

拉澤教授以構建一家企業的廣告費用支出,與消費者購買金額之間的模型為例。首先,某位行銷研究人員在讀完各年度的廣告支出費用報表後,發現並認知到公司的「廣告費用支出」與消費者「購買金額」間似乎存在著正向關係。

接著透過進一步的資料蒐集與分析,發現初期在廣告支出很少的情況下,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機會很小。之後,隨著廣告支出在一定範圍內的增加,消費者購買金額會急遽上升。而該名行銷研究人員也發現,一定期間後,消費者的購買金額,就不再隨著廣告費用持續的增加而增加,換言之,這條成長曲線最終會逐漸減緩並趨向於某些限制(到了某一頂點而趨於平緩)。如圖 2 所示。

圖2 廣告費用支出與消費者購買金額的關係模型

繪圖者:彭煖蘋

資料來源:Lazer, William, 1962, “The Role of Models in Marketing,” Journal of Marketing , Apr., 1962, Vol. 26, №2 (Apr., 1962), pp. 9–14.

通過行銷研究,廣告費用支出與消費者購買金額兩變數之間的關係,可以量化並以數學公式表示,如此便發展出一個模型。透過這個模型,行銷人可以確認廣告支出的最佳分配。

至於第二種建構模型的方式稱為「實現」。透過「實現」建立模型與藉由「抽象」建立模型,過程剛好相反。行銷研究人員先大致繪製出一套概念(數學)系統,並直接將其應用到現實世界裡,如圖3所示。

圖3. 建構行銷模型 — 實現

繪圖者:彭煖蘋

資料來源:Lazer, William, 1962, “The Role of Models in Marketing,” Journal of Marketing , Apr., 1962, Vol. 26, №2 (Apr., 1962), pp. 9–14.

首先,透過「實現」建立模型的方法,會以行銷理論與抽象概念為基礎,並取得一致性的陳述,發展出抽象模型;接著,再對應到真實的行銷情境,並將模型與特定行銷情境對齊,以求得情境上的一致性,最後再應用這個模型。一旦發現有差異,就再回到取得一致陳述的步驟,不斷循環。

舉例來說,行銷研究人員根據行銷理論,建立產品使用者和非使用者,在特定期間內受到廣告影響的模型。接著,行銷研究人員不斷透過廣告內容來影響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,或是讓潛在消費者變成已購買的消費者。之後,伴隨著模型應用的經驗積累,對模型產生修正與回饋,進而持續對模型進行優化。

二、產品的五個層次

產品生命週期不長,是現代商品的宿命。事實上,企業在發展新產品時,往往都會歷經不斷的測試和改進,因此不少人就要問,究竟要如何才能生產出一款能得到消費者青睞,並且在消費者心中佔有一席之地的產品。

著名的美國行銷管理泰斗菲利普·科特勒(Philip Kotler)指出,行銷管理裡的「產品層次」模型就是很好的指引。他認為,在發展產品時,產品設計者可以將產品思考成一個具有五個環的同心圓,由內而外逐層發展,如圖1所示。

圖1 產品的層次

繪圖者:謝瑜倩

1.核心利益(Core Benefit)

所謂的核心利益,也就是消費者真正想購買的部分,企業如何提供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東西?舉例來說:如果消費者到飯店住宿,只是要睡的舒適、睡的安全,而非要求有三溫暖、按摩沙龍,五星級的料理或是漂亮的「無邊際游泳池」,那麼不妨看看國內有一家叫做「捷絲旅(Just Sleep)」的旅館主要訴求是什麼?行銷人員應找出隱藏在產品背後消費者真正的需求,並針對他們的需求,銷售出核心利益(Benefits),而不是依自己想定的產品特性(Features)。

2.基本產品(Basic Product)

所謂基本產品內層是指包圍核心的第二圈,將核心產品轉變為實體物品或服務。例如:飯店提供有形產品,包括床鋪、盥洗設備…等,提供的無形服務包括基本的問候、床頭具有morning call…等。

3.期望產品(Expected Product)

第三圈指的是消費者對實體產品與無形服務的期望。例如:消費者會期望飯店的床單被套是乾淨、浴室全天候都能供應熱水。

4.擴增產品(Augmented Product)

5. 潛力產品(Potential Product)

二、梅特卡夫定律

圖1 梅特卡夫定律

繪圖者:謝瑜倩

作者:鍾皓軒,羅凱陽,蘇宇暉
出版社:旗標科技
出版日期:2023/02/10
語言:繁體中文
定價:500元

回到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