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統數位行銷與生成式AI行銷

2023年之後,生成式AI的迅速發展,正悄悄掀起一場行銷領域的重大革命。所謂「生成式行銷」,並不只是提高效率、強化生產力的工具升級,而是一場如同智慧手機問世時所帶來的「iPhone時刻」。一場顛覆既有規則、重塑產業邏輯的變革。

2024年5月於中國復旦大學舉辦的專家研討會中,與會學者針對生成式AI行銷與傳統數位行銷進行系統性比較,從理論基礎、行銷對象、溝通方式、協作型態、流程特徵、協同角色與競爭模式等層面歸納出本質差異,揭示這波浪潮並非單純的技術優化,而是價值觀與實踐邏輯的徹底翻轉。

首先,在理論基礎上,傳統數位行銷主要仰賴資料分析與演算法,屬於「計算科學」範疇;而生成式AI行銷則是在此基礎上結合更高階的「認知科學」,透過大數據、強大算力與生成式AI技術,實現對人類語意、情境甚至是潛在需求的理解與預測。

其次,兩者在「行銷對象」的視角也有根本差異。傳統數位行銷通常以「人群標籤」來進行受眾分類,例如「25–34歲的女性、有育兒需求、使用iOS裝置」等,透過這些維度做分眾行銷。但生成式AI行銷則跳脫標籤限制,將每一位消費者視為獨立個體,以「人」為單位,提供極致個人化的互動與內容,強化情感連結。

再者,溝通方式的不同也極具關鍵性。傳統數位行銷通多半是單向傳遞、被動觸發,例如「消費者搜尋關鍵字 → 廣告出現 → 點擊連結」這類模式。而生成式AI行銷則是主動出擊、即時互動的,透過聊天機器人、AI語音助理或個人化推薦系統等方式,讓品牌不再只是等客上門,而是主動理解並回應需求,甚至挖掘出消費者自己都還未察覺的慾望。

生成式AI行銷在策略面上也大幅拓寬了行銷的功能邊界。過去的數位行銷,多半是用工具處理行銷流程中的某一環節,例如:自動投放廣告、製作數據報表等,屬於「點式解決」。而生成式AI行銷則能將這些「點」串連起來,變成「線性流程」,透過AI自動執行行銷任務,從分析 → 策略 → 內容製作 → 投放 → 優化,真正實現行銷自動化與智慧化。

在競爭邏輯上,傳統數位行銷強調流量搶奪與用戶標籤的分眾優化;而生成式AI行銷關注的是如何搶占「消費者心智」。也就是說,品牌不只要被看見,更要能透過個人化、情感化的體驗,影響消費者的情緒與價值認同。這也代表企業行銷不再只是「曝光」,而是「共鳴」。

總結來看,生成式行銷代表的是一種以AI為核心、以人為本的嶄新思維。它不只是行銷方法的更新,更是品牌與消費者關係的再定義。未來,誰能善用這波AI浪潮,把握主動溝通與情感影響的節奏,誰就能在市場中脫穎而出,搶得先機。

作者:羅凱揚(台科大企管系博士)、鍾皓軒(臺灣行銷研究有限公司創辦人)

更多商普好文推薦

回到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