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智慧協作時代》

最近看了一本書,湯瑪斯.戴文波特(Thomas H. Davenport)的《智慧協作時代》(Working with AI)。

常常觀看《哈佛商業評論》、《史隆管理評論》中關於資料科學、數據分析、AI 文章的夥伴,相信對戴文波特教授一定不會陌生。他也是早在 2012 年時,提出「資料科學家」(Data Scientist)是「21 世紀最性感的工作」((Data Scientist: The Sexiest Job of the 21st Century)的人。

在這本書裡,戴文波特教授等人深入研究了摩根士坦利、Stitch Fix、蝦皮、星展銀行、大學、醫院、警察局……等數十個組織,提出面對與 AI 協作時的看法:

1.人類的工作不會消失

該研究顯示,企業導入自動化和 AI 後並未大幅裁員,反而創造了許多 AI 相關的新職位。事實上,從整體經濟來看,經濟成長、人口老化以及移民限制政策意味著,未來幾十年內,尤其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,許多工作可能面臨因勞動力短缺而人手不足的狀況。

2.改變緩慢且成本很高

AI 對企業的影響比想像中來的緩慢。2015 年,麥肯錫全球研究院(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)預測當時的 AI 技術可以取代美國 45% 的工作。然而兩年後,研究人員考慮自動化成本、勞動力短缺、經濟效益和法規等因素,將估計下調至不到 5% 的工作適合「完全自動化」。

此部分呼應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教授喬治·韋斯特曼(George Westerman)所提出的「數位轉型第一定律」(The first law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)(亦稱喬治定律(George’s law)):技術變化很快,但組織變化卻慢得多。(Technology changes quickly, but organizations change much more slowly.)

3.AI 增強效果非常好,請做好與 AI 協作的準備

增強技術(指建立人機合作的智慧工作場域)是提升生產力的關鍵。人類相較於機器更加靈活,能更好地感知環境,因此在動態且變化多端的工作中,需要透過增強技術來與 AI 形成夥伴關係。該書認為,即使 AI 能力不斷提升,增強技術仍會長期存在。(亦即人類要懂得與 AI 協作。)

4.未來會有更多的自動化出現,但在工作全自動化之前,人類很難被取代

若有一天所有工作都能完全自動化,戴文波特教授希望社會已經找到方法,能將強大的晶片植入人類大腦,或支付人們薪水以參與社會和文化活動,例如繪畫或寫詩(即使 AI 可能更擅長)。這樣的情況無疑需要巨大的社會變革。

然而,現在及未來數十年內,戴文波特教授認為我們尚無需進行如此劇烈的改變。當前工作場域確實需要變革,也需不斷培養現有與新進勞動者的技能。但在人類和 AI 並存的時代,這些改變逐步且重要,雖然過程艱難,但意義深遠。

最後,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,我腦袋裡浮現出比爾蓋茲的話:「我們總是高估未來 2 年的變化,卻低估未來 10 年的變化。」

將這句話改成「我們總是高估未來 2 年 AI 取代人類的變化,卻低估未來 10年 AI 取代人類的變化。」我認為一樣適用。而且,10 年其實很快就會到來。

對以上資訊有興趣的夥伴們,不妨翻閱這本《智慧協作時代》。

作者:羅凱揚(台科大企管系博士)、鍾皓軒(臺灣行銷研究有限公司創辦人)

更多商普好文推薦

回到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