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善用擬人化機器人做好服務
英國杜倫大學商學院馬庫斯·布魯特(Markus Blut)教授等人於2021年,在《行銷科學學院期刊》(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)上,發表了一篇名為〈了解服務提供中的擬人化:對實體機器人、聊天機器人和其他人工智慧的統合分析〉(Understanding anthropomorphism in service provision: a meta-analysis of physical robots, chatbots, and other AI.)的文章。
越來越多企業正在引進服務機器人,包括實體機器人和虛擬聊天機器人,以提供客戶服務。雖然有些企業採用外觀和行為與人類相似的機器人,來增加客戶對這項技術的接受度,但也有企業選擇與人類不相似的機器人來提供服務,以避免產生恐怖谷效應(uncanny valley effects),亦即認為過於逼真的機器人可能會讓顧客引起不自然的感覺。
該研究指出,管理者其實無需擔心恐怖谷效應會影響客戶對服務機器人的使用。因為機器人的擬人化與各項重要結果呈現正相關,包括:易用性、實用性、安全感知和社會存在感,並且這不會導致負面的使用體驗。
然而,該研究也發現,擬人化與建立融洽關係並無正相關,這顯示服務機器人可能無法與客戶建立深厚的個人聯繫。因此,當個人聯繫對公司業務至關重要時,管理者應考慮同時雇用人類員工和服務機器人,一起服務客戶。並透過對顧客進行行銷研究調查,以全面評估各種顧客對服務機器人的反應。
此外,該研究建議管理者應該在提供關鍵服務時,使用類似人類的機器人,例如零售業的售票和給予購物建議。或是提供資訊處理服務,如銀行和金融服務。
研究還建議服務公司使用女性而非男性的服務機器人,例如外觀、名字和聲音都是女性的機器人。然而,管理者可以自由選擇機器人的尺寸、可愛程度,甚至是人畜共通的體型,因為這些機器人類型沒有觀察有顯著差異。
最後,管理者可根據這些發現,確定哪些目標客戶最願意使用類人機器人。他們應特別關注客戶的特徵,包括:焦慮水平、對機器人的負面態度,以及科技使用能力,並透過社會人口變數如客戶的年齡和性別來補充這些評估標準。
然而,該研究也發現,教育程度、收入和互動需求對於潛在機器人服務客戶來說並不非關鍵。管理者可透過該研究結果,評估客戶群是否準備好接受機器人服務。
作者:羅凱揚(台科大企管博士)、黃揚博(政大企管碩士、識商創辦人)
資料來源:Blut, M., Wang, C., Wünderlich, N. V., & Brock, C. (2021). Understanding anthropomorphism in service provision: a meta-analysis of physical robots, chatbots, and other AI.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, 49(4), 632–658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