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養面對未來的適應力—什麼是「跨域思維」學習?

目前在南臺科大任教的鄭育萍博士曾經在2016年6月的《教育研究月刊》上,發表了一篇《大學教育再想像:史丹佛2025之創新大學學習生態系統》,並簡述「開放迴圈大學」(Open-Loop University)、「依個人節奏而定的教育」(Paced Education)、「翻轉軸心」(Axis Flip)、「目的學習」(Purpose Learning)等,四大創新大學學習生態系統。

鄭育萍博士特別提及,「目的學習」在引領學生的思維,讓學生從過去專業領域跨足出來。例如,以往大學生都會說「我的主修為OO」,轉化成「我學習OO是為了解決OO問題」。例如:學生從「我主修生物學」,轉化成「我學習生物學與經濟學,是為了消弭人類飢餓的問題」;或是「我學習電腦科學與政治學,是為了重建公民參與政府的模式」,如圖1所示。而這背後的精神,則強調「跨越不同領域」的思維。

圖1 目的學習

這樣的好處是,可以避免許多大學生,畢業後所從事的工作,與大學所學無關(通常是因為大學畢業後不知道要做什麼?與入學後不知道要學什麼?)而浪費大學四年所學。或者是大學所學,無法解決潛藏在工作背後的問題(通常是因為所學不足,尤其是跨領域的知識、技術與能力)。

目前,已有許多大學開設大一不分系、大二不分系,甚至是大學四年都不分系的課程。背後的目的,可以呼應「目的學習」的意義,這背後的精神都在強調「跨域」學習。

同時,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,都開設生涯探索相關課程,以及開設越來越多的跨領域學程,企圖培養更多能夠解決問題的跨領域才能。

而這樣的發展態勢也逐步向下紮根。高中、國中、國小新學習課綱裡「素養導向」的教育,也強調要培養出能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,所應具備的知識、能力與態度的人。背後同樣強調「跨域」學習。

由於目前的世界進步越來越快。現在的環境(及所面臨的問題),比起30年前遠遠複雜上數十倍。30年後的環境(及所面臨的問題),也會比現在更加複雜千百倍。一旦問題的複雜度變高,「跨域」的重要性就越大。

美國史丹佛大學現在的辦學宗旨,企圖打造出讓學生能夠終身學習的場域,進而提出「創新大學學習生態系統」的概念,這本身就是一種「目的學習」的實踐。

作者:羅凱揚(台科大企管系博士)、蘇宇暉(台科大管研所博士候選人)

繪圖者:彭煖蘋

更多商普好文推薦

Adobe典範移轉的過程

Adobe典範移轉的過程 人工智能(AI)技術持續更迭下,如何有效利用新興資訊科技,成為企業發展競爭優勢的關鍵。然而,企業在導入新科技時,常

閱讀更多 »
回到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