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擇種類越多越好嗎?一探果醬實驗如何影響銷售

有句話說,「人總是眼晴大、嘴巴小」,用「眼睛大」來形容人總是希望呈現在自己眼前的是美食佳餚,總是越多越好,像是晚餐要吃些什麼?能有的選項越多越好;買衣服時的款式?選項一樣是越多越好……。雖然人類對於選擇的渴望無窮無盡,但因為「嘴巴小」,最終自己能消化的,卻總是有限。

2000年,哥倫比亞大學席娜‧艾揚格(Sheena S. Iyengar)教授和史丹佛大學馬克‧萊珀(Mark R. Lepper)教授在《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(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)》上發表了一篇〈一旦選擇不再具有動力:渴望太多是好事嗎?(When Choice is Demotivating: Can One Desire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? )〉的論文,就在探討有關人們選擇的議題。

在該篇文章裡,艾揚格與萊珀教授提出了一個經典的「果醬實驗」(Jam Study),研究背景大概是這樣。通常在高檔超級市場裡,總是要擺滿各式各樣的商品,讓上門的顧客能有非常多樣的選擇,來凸顯這家超市貨源充足,品味多樣。但是兩位教授發現,在加州舊金山灣區的高檔超市Draeger’s Market裡,一旦擺放的果醬數量從24種,減少到6種時,消費者購買果醬的可能性,反而提高了10 倍。貨架上較少的選擇,反而讓超市獲得了更多的銷售量。

兩位教授把這種現像稱為「選擇過載(Choice Overload)」或「選擇悖論(Paradox of Choice)」。一般的狀況下,當為顧客提供更多的選擇,銷售額就應該越高,因為企業能滿足更多顧客的需求。不過,這項研究顯示,過多的選擇,事實上,卻會讓人失去購買動機,反而有礙銷售。

探究背後的原因,可能是因為當企業給予顧客的選擇越多,他們就必須為做出選擇而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。同時,更多的選擇也會讓顧客帶來心理壓力,因為他們可能會有更大的機率,做出錯誤的選擇,等於說,消費者花了更多的錢,買到自己其實並不是很喜歡的果醬,還會因此感到自責。

後來,2015年,西北大學亞歷山大‧切爾涅夫(Alexander Chernev)教授等人,在《消費者心理學期刊(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)》上,發表了一篇《資訊過載:概念回顧與後設分析(Choice overload: A conceptual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)》 的文章,一口氣檢視了99篇與選擇悖論相關的研究。發現有四項關鍵因素 — 選擇集的複雜性(Choice Set Complexity)、決策任務的難度(Decision Task Difficulty)、偏好的不確定性(Preference Uncertainty)和決策目標(Decision Goal),會對選擇方案多寡(Number of Options)對選擇過載(Choice Overload)的影響產生干擾,如圖1所示。

圖1 「選擇方案多寡」對「選擇過載」影響的概念模型

資料來源:Chernev, Alexander, Ulf Böckenholt, Joseph Goodman, 2015, “Choice overload: A conceptual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,”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, 25(2), 333–358.

該研究同時發現,1.一旦替代方案難以比較;2.當產品很複雜;3.當消費者沒有明確的偏好;4.想要做出快速的選擇時。此時,「較少樣的選擇」就有助於消費者做出決定,以刺激消費者購買。

作者:羅凱揚(台科大企管系博士)、蘇宇暉(台科大管研所博士候選人)

繪圖者:謝瑜倩

更多商普好文推薦

回到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