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料驅動網路行銷的層次
最近幾年,許多從事網路行銷的人,想了解來自家企業官網瀏覽的使用者的樣貌,往往會透過網路分析工具(如,Google Analytics,GA)報表,以協助自己製定網路行銷的決策。同時,多數網路行銷的從業人員也認為,會看這些報表就代表自己有能力做好網路行銷,甚至是有能力做好網路行銷數據分析。因此,公私立機構開設Google Analytics分析班大興其道。
不過,會看報表就代表一定能做好行銷資料科學分析嗎?事實上,在進行這類的網路行銷數據分析時,背後其實還可以分成幾種層次,如圖1所示。
1. 第1層
透過對網站分析工具(如GA)提供的報表進行判讀。只是,判讀是透過人腦分析,而非透過電腦分析。而且透過這些報表進行研判後,重點在於,之後做了何種決策?又產生了何種效益?
此外,這些報表呈現的是過去到現在的資訊,並未對未來進行預測。除非是使用者透過人腦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,然後在腦袋裡發展出自己所認知的預測模型。否則從資料科學的角度來看,這樣的分析是屬於Analysis,而非Analytics。
目前,Google Analytics提供的報表包括:即時、客戶開發、參與度、營利、回訪率、客層、技術……等報表。而在GA的分析中心裡,則提供探索、程序分析、路徑分析、區隔重疊、使用者多層檢視、同類群組分析和使用者生命週期等不同類型的報表供使用者判讀。
其實,GA的功能很強大,而且每一代都會加入新功能(目前已到第四代GA4),重點是如何解讀這些報表,如何看到背後的洞見(Insight),並做出決策,產生效益。
2. 第2層
在第2層,使用者能透過付費或自建的方式,抓取到網站分析工具(如G A)背後的原始資料(Raw Data),以及網站的log檔。接著,再透過Python等資料分析程式,對企業進行客製化分析。例如,進行預測性分析,發展預測模型。這個分析的過程屬於電腦分析。而分析的內容,是針對未來進行分析,這樣的分析即屬於Analytics。
3. 第3層
第3層的使用者,除了能抓取到原始資料,還能與公司(網站)其他資料集進行整合。再透過Python等程式,對企業進行客製化分析。這個過程,分析的資料來源變得更廣,分析的方式也變得更加多元。舉例來說,針對不同的資料集進行總體(宏觀)資料分析,了解使用者樣貌是否有所差異。或是將資料集進行整合,拼湊、繪製出更清楚的使用者樣貌。
4. 第4層
到了第4階段,除了將抓取到的原始資料,與公司(網站)的其他資料集,甚至是外部的其他資料集進行整合,再結合行銷學、行為經濟學、心理學、社會學等理論,協助進行分析,以及行銷策略或方案的擬定。舉例來說,Google在2020年,提出「混沌歷程」(Messy middle)的概念,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作。
網路行銷數據分析並非是一個簡單的議題,除了要看懂報表外,還可以透過工具獲取原始資料,並與其他內外部資料集進行整合與比較,再透過演算法,進行預測性分析或是指示性分析。同時,也可以結合行銷理論,落實行銷策略的發展與應用。
作者:羅凱揚(台科大企管系博士)、蘇宇暉(台科大管研所博士候選人)
繪圖者:彭煖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