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迪奇效應(Medici Effect)

為了解決複雜問題,在個人層次強調必須「跨域學習」,而在群體層次,可參考「梅迪奇效應(Medici Effect)」。企業組織可以從建立「多元文化」和營造不同觀點的「創意環境」下手。

所謂「梅迪奇效應」係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佛羅倫斯的梅迪奇家族(Medici),這個家族因為資助各種領域的創作家而享有盛名,當時梅迪奇家族因為在成功經商之餘,不斷出資協助雕刻家、詩人、科學家、哲學家…等。而梅迪奇家族的羅倫佐(Lorenzo di Piero de’ Medici),還特別設立了雕刻學校,並且建立各種有利環境,其中一位學生,就是著名的米開朗基羅。他們設法讓這些不同領域的創作者,激盪出驚人的火花。透過這樣的做法,梅迪奇家族協助成就了文藝復興時期,也寫下了人類歷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。

《梅迪奇效應》一書的作者佛朗斯·強納森(Frans Johansson),將以上的概念稱為「異場域碰撞」(intersection),並將不同領域可以交會的地方稱之為「交會點」,藉由「異場域碰撞」在交會點爆發出驚人的藝文創新作品,稱為「梅迪奇效應」(Medici Effect),如圖1所示。

圖1 梅迪奇效應

如果要用一個簡單的概念來做比喻。請大家想像一下,兩個分子之間的衝撞,只能激起一點點的火花(這只是隱喻,並非代表科學)。但如果是兩千萬個分子之間的衝撞,再配合背後的連鎖反應,將有機會創造出巨大的能量。

這裡的分子,正如同我們一生中,在任何的可能時刻裡,所接觸到的人事時地物。當我們有計畫地,多聽、多看、多觀察、多學習、多思考,並與不同領域的人多接觸。同時,隨著年紀的增長,增加「衝撞」的機會自然增加,迸出「火花」的機會就會跟著提高。

過去曾經有個研究指出,如果一個組織裡面,只有一種人,一旦遭逢重大意外或變故時,因為組織裡只會產出同一種反應,萬一反應又不足以因應這種急遽變化,這個組織很快就會滅亡。因此組織裡的成員,最好能夠來四面八方。

當問題的複雜性越來越高,除了透過個人來解決問題,亦可以透過團隊的方式來思考,激盪出解方。尤其團隊成員的組成,最好跨域(異質性高),這樣產生創見的機會也越大。

強納森指出,要擁有「梅迪奇效應(Medici Effect)」。企業組織可以從建立「多元文化」和營造不同觀點的「創意環境」下手。

例如,許多新創意都是從不同聯想出發,將創意組合在一起成為新創意,但有效聯想在產生前,往往有許多障礙必須打破。而擁有「異場域碰撞」創新的人,通常具有兩種特性:一、創意是峰迴路轉的觀念結合;二、 靈感往往是隨機出現,有可能是靈光一閃,也很可能是有意無意的發現。

因此,如果要鼓勵企業能產生「梅迪奇效應」,企業團隊最好能夠「接觸不同文化」。例如,平時就多由主管帶隊到不同產業去參訪,或是異業結盟與合作;其次,團隊成員也應利用不同方法學習,關鍵在於多學和自學;第三,碰到問題時,最好採取不同觀點,把一個問題,想出兩種以上的解答;或者改變(扭轉)原有的假設,才能找到新的解答。

作者:蘇宇暉(台科大管研所博士候選人)、羅凱揚(台科大企管系博士)

繪圖者:彭煖蘋

更多商普好文推薦

回到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