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物以類聚』分析法?K means 演算法
一家電信公司的客戶可能高達數百萬人,其中有些人就是天生愛講電話的高資費用戶,有些則只是喜歡用文字傳訊的數據用戶。如果把這些資料全部收攏在一起,做從高到低資費的排列,其實很難管理。
因為從電信公司的經營觀點來看,照顧好一個月繳交數千元電話費用的高資費客戶,遠比服務一個月只繳一百多元基本費用的客戶來的重要。理論上,電信公司應該要花更多心力,在這些高資費客戶身上,畢竟漂亮的羊毛大都出在漂亮的羊身上,照顧好這些漂亮的羊,才能獲得最大利潤,這也就是所謂的「分群管理」。
在演算法中的集群分析裡,K平均法(K-means)是一種將樣本觀察值加以分析,主要將具有某些共同特性者先整合在一起,然後分配到特定的群體,最後形成許多不同集合集群的一種分析方法。
K平均法(K-means)是由麥昆(J. B. MacQueen)於1967年正式發表,由於原理簡單、計算快速,頗受歡迎。而其就是將異質的群體區隔,分成一些同質性較高的子群組或集群,不需要事先定義好該如何分類,也不需要訓練組資料,而是靠資料自身的相似性集群在一起,最常使用在市場區隔的應用上。
我們以下面的例子加以說明,假設有9個資料點,如下表所示,此9個資料點的分布圖,如圖1所示。這樣的集群分析的目標,在於將這9個資料點,分成3群(即k=3)。
首先,隨機選出3個資料點,當成這3個集群的中心點(本例選用a、h、i三點),分別為m1、m2、m3。如圖2所示。
接著,由這3個資料點為起點,計算圖中每一個點與這3個資料點之間的距離,如表1所示。再將每個點,依其最短距離,將資料點歸屬於該集群(與m1的距離最短,即歸屬為集群1,與m2的距離最短,即歸屬為集群2,以此類推)。並建立出第一輪的3個集群,如圖3所示。
計算各資料點與m1、m2、m3的距離,可透過三角形公式a2 + b2 = c2來進行。以a與m1的距離為例,即為√(42+12)=4.12。以此類推。
。
之後,找出每一個集群的新中心點
New m1 = {1/1,9/1} =(1,9)
New m 2 = {(2+4+2+3)/4,(5+6+7+3)/4} =(2.75,5.25)
New m 3 = {(5+7+8+7)/4/,(5+1+1+5)/4}=(6.75,3)
第一次集群後,產生的新中心點,如圖4.所示。
接下來進行第二次的集群,重複以上的步驟。
首先,計算各資料點與新中心點的距離,並根據最短距離進行分群。
所歸屬的集群如圖5. 所示。
接著,再找一次集群的新中心點。
NNew m1 = {1/1, 9/1} =(1,9)
NNew m2 = {(2+5+4+2+3)/5,(5+5+6+7+3)/5} =(3.2,5.2)
NNew m3 = {(7+8+7)/3,(1+1+5)/3}=(7.33,2.33)
第二次集群後的新中心點,如圖6.所示。
接著,再進行第三次的集群。
找出資料點與新中心點的距離,並根據最短距離進行分群,如表3.所示。
由於此次分群的結果,如圖7.,與上次相同,因此集群結束。最後,值得注意的是,K平均法(K-means)雖然簡單,但因為一開始中心點的設定,屬於隨機,所以每次跑出來的集群結果可能不同。
講了半天,各位讀者可能要問,分群之後,到底要做什麼?其實就是讓百貨公司可能清楚區分出,哪些客戶是要替他們舉辦封館特賣會的「超級VIP」;哪些是出手大方,卻已經有些時日沒有上門,必須要寄送新品發表會通知的「大咖消費者」;哪些又是還在觀望卻連會員卡都還沒有辦的「路人甲」消費者,又該用什麼見面禮吸引他們加入購物行列。對一個擁有數十萬或數百萬客戶的企業來說,不做分群行銷,其實是不夠聰明的。
作者:蘇宇暉(台科大管研所博士候選人)、羅凱揚(台科大企管系博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