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探「合取謬誤」!

先前我們簡單介紹了「合取謬誤(Conjunction Fallacy)」的概念,讓人們了解到自己會把許多事情包裹來看,因此容易犯了邏輯上的交集謬誤。而「琳達問題」也引發了數以百計的後續研究,這裡,我們要來談談其他學者對「琳達問題」的批判。

還記得「琳達問題」嗎?
複習一下上篇何謂合取謬誤(Conjunction Fallacy)?

德國柏林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院(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Human Development)的拉爾夫.赫特維格(Ralph Hertwig)與格爾德.吉格倫澤(Gerd Gigerenzer)教授,在1999年的《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》發表了一篇文章〈The “conjunction fallacy” revisited : How intelligent inferences look like reasoning errors〉。裡面提到:

在琳達問題的題目中,問題是這樣問的:

Which of the following alternatives is more probable?
請問下列敘述何者比較可能為真?

Linda is a bank teller.
銀行出納員。

Linda is a bank teller and active in feminist movement.
銀行出納員並活躍於女權運動。

赫特維格與吉格倫澤教授認為,問句中的probable與and,在邏輯上具有明確的「數學意義」,但受試者在接受實驗時,看到這些字詞,所認知到的語意並非數學意義。

首先,赫特維格與吉格倫澤教授請受試者使用其他字詞,向不懂「Probable」意義的非英語母語人士,解釋琳達問題。結果,大部分的受試者都採用「非數學意義」,而不是「數學意義」。赫特維格與吉格倫澤提到,這個實驗顯示,面對語意模糊的字詞,人們往往根據對話直覺,而非抽象邏輯來推論其語意。

接著赫特維格與吉格倫澤教授將琳達問題裡,問項中語意模糊的Probable,改成意思清楚的How many,題目如下:

假設有一百人符合上述有關琳達的描述,請問這一百人,有多少人是:
銀行出納員
銀行出納員並活躍於女權運動

結果答案與「琳達問題」實驗結果完全相反,如圖1所示。

受試者比例
圖1 琳達是不是銀行出納員

資料來源:Gerd Gigerenzer,Gut Feelings

至於「and」,在邏輯上,A and B中的A、B,具有可交換性,也就是說,「A and B」等於「B and A」,但在自然語言處理上不能這樣相互「等於」。

吉格倫澤教授舉例,請看以下兩句話:

A句Mark got angry and Mary Left.(馬克生氣了,所以瑪莉離開了。)

B句Mary Left and Mark got angry.(瑪莉離開了,所以馬克生氣了。)

如果將A句中「Mark got angry(馬克生氣了)」和「Mary Left(瑪莉離開了)」在and的前後位置交換,句意就很不一樣。

A句中Mark got angry and Mary Left(馬克生氣了,所以瑪莉離開了),很可能是因為馬克在某個場合大發雷霆,導致瑪莉決定離開。

B句中,Mary Left and Mark got angry(瑪莉離開了,所以馬克生氣了),很可能是瑪莉不告而別,讓馬克暴跳如雷。這兩句話的意思,明顯意義不同。

赫特維格與吉格倫澤教授認為,對於「邏輯」的癡迷,往往會讓人提出錯誤的邏輯問題,而錯過有趣的心理學問題。

作者:羅凱揚(台科大企管系博士)、蘇宇暉(台科大管研所博士候選人)

繪圖者:彭煖蘋

資料來源:Hertwig, Ralph; Gigerenzer, Gerd (1999). “The ‘Conjunction Fallacy’ Revisited: How Intelligent Inferences Look Like Reasoning Errors”.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. 12 (4): 275–305.

更多商普好文推薦

回到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