典範轉移(Paradigm Shift)
「典範轉移」這個名詞,是由孔恩(Thomas S. Kuhn)於《科學革命的結構》(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)這本所提出。
孔恩解釋,所謂的「典範」(Paradigm),是指在一個研究社群裡,各成員所認同的信念、價值與方法(通常會用「教科書」來呈現)。而「典範轉移」(Paradigm Shift)是一種「科學革命」,是一種對各成員所認同的信念、價值與方法,進行轉變的過程。
孔恩在書中以「光學」為例,提到,十八世紀的物理學教科書,認為光是「粒子」,此光學典範來自於牛頓(Newton)的《光學》。十九世紀的物理學教科書,認為光是「橫波」,此光學典範源自楊格(Young)與佛雷斯諾(Fresenel)。今日的物理學教科書,則告訴學生光是「光子」,是一種「具有波動性與粒子性的量子力學實體」,此光學典範由普朗克(Planck)、愛因斯坦(Einstein)等人所提出。物理光學典範的轉變,就是一種科學革命,舊典範被新典範所取代,如圖1所示。
將此概念類比到「管理學」與「管理實務」,「管理典範」意指「企業經營成功的法則」(可以寫在管理學教科書裡)。但也因為商業環境一直在變,所以新典範不斷地出現。
舉例來說,因為「匯流」(Convergence)現象的興起(無論是「數位匯流」、「技術匯流」、「市場匯流」…等),導致「價值」[1] 的改變,進而影響到商業世界「典範轉移」(Paradigm Shift)的出現。此時,如果企業「營運模式」的改變,跟不上「價值」的改變,在經營上,就會面臨到嚴峻的挑戰。
從「桌機」、「筆電」到「手機」、「穿戴式裝置」…,各種終端裝置推陳出新,搭配「電腦」、「電信」、「電視」的三網匯流,以及網路上的「雲、霧計算、邊緣計算」,再加上「擴增實境」與「虛擬實境」的實虛「融合」與「整合」,甚至是元宇宙的誕生,新需求與新應用不斷地出現,產業之間的疆界也變得越來越模糊。
在此之際,企業除了要有能力,規避(潛在)競爭者與替代者所帶來的威脅外,還要能掌握新的機會(例如:與「互補者」合作,發展「平台策略」,掌握「多邊市場」。)
商業世界詭譎多變,「典範轉移」也持續進行,所以,商管教科書也不斷地在改版。
作者:羅凱揚(台科大企管系博士)
繪圖者:謝瑜倩
[1] 這裡的「價值」,套用吳思華教授「策略九說」的說法,就是「顧客」所認知、「商品」所傳遞、「企業」所創造的「價值」。